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这些症状一定要留心

编辑:东方女性2016-09-15 22:31宝宝消化科
字体:
浏览:823次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在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中,在小肠中通常有三个因素出现:持续的肠缺血损害,细菌定植,肠腔内底物(如经肠喂养)。

  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原因尚不明确。已确信肠缺血损害可破坏肠道产生粘液,导致肠道易受细菌侵袭。一旦开始喂养,为肠道细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底物,而细菌可渗透过肠壁,产生氢气并积聚,产生X线上特征性的肠壁积气,气体并可进入门静脉,通过腹部X线平片或肝脏B超可见到肝脏上面的门静脉积气。随着病变的进展,可导致整层肠壁的坏死,穿孔,腹膜炎,败血症和死亡。

  缺血性损害可由于缺氧性损害所触发的原始潜水反射引起的肠系膜动脉痉挛,导致肠道的血流明显减少;在换血过程中,败血症时期或用高张力配方奶喂养时,肠道血流减少导致肠缺血性损害。同样,先天性心脏病可减少体循环血流,或动脉血氧饱和度的降低,导致肠道发生缺氧/缺血,从而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病因

  1、饮食因素,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粘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

  2、肠道供血不足,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

  3、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粘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病机探微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内虚,感受热邪所致。热毒内蕴,下移大肠,灼伤阴络,致血不循经,妄动妄行,胃肠功能障碍,血从大便而下。热邪耗伤津血,血少津枯,影响血的运行,血阻脉络而成瘀血。病久气血乏源,而见气虚之证。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

  症状

  1、呕吐:呕吐物带胆汁或咖啡样物。无呕吐的患儿常可自胃中抽出含胆汁或带咖啡样胃内容物。

  2、腹胀:常为首发症状,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便血:轻者仅为大便潜血阳性,重者则为果酱样或鲜血便。

  4、全身症状:早期可有反应差、嗜睡、体温不稳、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大多数病儿病情进展快,很快出现较重的感染中毒症状,精神萎靡、体温不升、青紫或苍白、四肢凉、休克、酸中毒,甚至频繁呼吸暂停、呼吸衰竭、DIC、败血症及肠穿孔而死亡。

  疾病诊断

  一、诊断中医诊断辨证:

  本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气血亏虚,病情轻重悬殊,进展迅速,临证首先应辨别虚实。恨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常将其分为以下两种证候类型。

  1.热毒蕴结主证:腹泻,便血,发热,腹胀,腹痛,呕吐,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舌质红或暗紫,舌苔黄腻。

  分析:本证多由邪热蕴于大肠,热伤血络而致。热蕴于内,故见发热。热伤阴络,血不循经,故见便血。胃肠湿热,运化失常,故见腹泻,腹胀等症。血溢脉外而成瘀血,瘀血阻滞而见腹痛等血瘀之象。

  2.气血亏虚主证:为本病恢复期,上述临床表现明显缓解,见面色huang白,倦怠乏力,腹胀,唇舌色淡,苔薄白,脉细数,指纹沉稳色淡。

  分析:本证多由于病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脾胃运化无力,气血来源不足,故见面色huang白,倦怠乏力等症。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滞,故在气虚的同时,亦可见血瘀之象。

  如何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主要发生于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黏膜甚至肠深层可出现坏死,避免进食过早、密切观察病情、定期监测凝血因子、及时抢救有助于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1、避免进食过早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病情尚未好转前避免恢复进食过早,以减轻消化道负担,促进其恢复正常功能,禁食较久的患儿可在控制败血症的基础上给予静脉高营养液,补充热量及营养。

  2、密切观察病情

  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等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常见并发症,密切观察病情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当发现有严重腹胀、引流液增多、血便、频发呼吸暂停等症状或体征时,应进一步诊治。

  3、定期监测凝血因子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定期监测凝血因子有助于发现凝血障碍,出现皮肤瘀斑、注射部位渗血、呕血、便血、血尿等症状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4、及时抢救

  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面色苍白或有休克的症状及体征,心率过快或过缓、血压下降、末梢循环衰竭时,应迅速补充有效循环量,改善微循环,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