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编辑:东方女性2016-03-15 17:47中医百科
字体:
浏览:275次
文章简介:肉桂和桂枝虽同属于肉桂树的产物I但由于各自的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也不尽相同。肉桂是指将其树皮去除最外层栓皮后的树干皮;而桂枝则仅取其带木质心的嫩枝。肉桂性热,宜用于治阳衰与里寒重症。而桂枝性温,治阳衰与里寒轻症宜用。

  肉桂和桂枝虽同属于肉桂树的产物I但由于各自的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也不尽相同。肉桂是指将其树皮去除最外层栓皮后的树干皮;而桂枝则仅取其带木质心的嫩枝。肉桂性热,宜用于治阳衰与里寒重症。而桂枝性温,治阳衰与里寒轻症宜用。

桂枝介绍:

  桂枝别名:柳桂,肉桂枝

  桂枝科属:樟科植物肉桂,其干燥嫩枝入药。樟属植物全世界约有24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亚洲东部地区及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中国约有45种,入药用约20种。

  桂枝地理分布:常绿阔叶林中多有生长,但多为栽培。在福建、台湾、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的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尤其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数为人工纯林。

  桂枝食疗作用:具有散寒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化气的功效;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蓄血,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桂枝采收加工:肉桂定植2年后,采折嫩枝,去叶,晒干。

  桂枝用法用量:煎服,3〜9克。

  桂枝药理作用:抗炎;解热,镇痛;抗病毒,抗菌,镇静,抗惊厥等。

  桂枝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桂枝功能主治:温通经脉,发汗解肌,平冲降气,助阳化气。用于风寒感冒,血寒经闭,脘腹冷痛,风寒湿痹,心悸,水肿,奔豚,痰饮。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常配合麻黄治疗无汗的风寒感冒,有助麻黄发汗解表的作用。配合白芍治疗有汗的风寒感冒,有调和营卫,解肌止汗的作用。桂枝还能温经、祛风寒、活血通络。可配合当归、赤白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治疗月经后错或经闭不潮以及行经腹痛、腹部症块等证;配合片姜黄、防风治疗因风寒阻络、气血不畅所致的肩臂疼痛;配合赤芍、红花、伸筋草等治疗骨节拘挛难伸、肢体疼痛等;合羌活、独活、防风、威灵仙、当归、附片等,可治疗风、寒、湿所引起的关节疼痛、四肢疼痛,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桂枝还有助心阳和温化水饮的效能。常配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苏子、桑皮、炙甘草,治疗水饮凌心的心悸、怔忡、浮肿等;配瓜蒌、薤白、红花、五灵脂,治疗心阳不振而致的胸痹心痛。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常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但要注意辨证论治,不可用于有热证的病例。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故又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

  别名:黄耆汤、黄耆五物汤

  方源:《金匮要略》卷上。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主治:有益气通经,活血通痹的功效

  功效:调养荣卫,祛风散邪

  药物组成:黄芪15克桂枝12克芍药12克生姜25克大枣4枚

  药方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成人常用剂量:3剂)

  主治:营卫虚弱之血痹。肌肤麻木不仁,或肢节疼痛,或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

  现代运用:

  ①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②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肝肾不足而筋骨痿软者,可加杜仲、牛膝;兼阳虚畏寒者,可加附子。

  ③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④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主要原料:柴胡、桂枝、干姜、黄芩

  是否含防腐剂:否

  主要食用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适宜人群:伤寒者

  副作用:用量需注意

  来源:《伤寒论》。

  原方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组成: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9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甘草6克(炙)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功用: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