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救了他们的命,他们一刀一刀割他的肉下酒

编辑:东方女性2017-09-23 10:25小吃
字体:
浏览:47次

要说世界上死得最冤屈的人,外国有圣女贞德(波叔讲过她的故事),中国就是袁崇焕了。

就像100米跑,女子世界记录要比男子低一些,比冤屈,男子世界记录保持者袁崇焕先生,也要比贞德女士更怨一点。

贞德妹纸好歹是被敌人杀死的,自己人只是见死不救。

袁崇焕可是死在他一辈子为之效忠的崇祯皇帝手里,被千刀万剐——最惨的一种死法,而他致力于保护的那些老百姓,则争着吃他的肉……

很多人知道袁崇焕是战绩彪炳的明朝军队统帅,把清兵干得屁滚尿流

可是,只有很少人知道,袁崇焕不是武将,而是个书生。

在人生的起步阶段,袁崇焕走的也是秀才举人,然后挤破头考进士的文人学霸路线。

他在科考中了进士后,先去福建当了做了几年知县。有一次回北京述职,和朋友聊天发表了几句对当时军事形势的见解,就被高官看上,“小伙子行诶!”,就推荐他进了国防部。

一枚文学青年干部,硬生生被掰成军队将领。

后来的事简单说一下:他在危难之中挺身而出,以从未带过兵的素人身份,带1万军队在宁远保卫战中干翻了13万清兵,让努尔哈赤吃到了生平第一次败仗,帮明朝守住了山海关。

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一旦被攻破,清兵就一路平趟打到北京了。

过了一年多,又打了第二次宁远保卫战。这次清兵的统帅换成了皇太极,因为他爹努尔哈赤上次打输,不久后就挂了。

老子不行,儿子上。

然而儿子也不行。

还是袁崇焕大胜。

然后,打完大胜仗,袁崇焕就被迫退休了。

这是什么操作?

很简单,因为没有把“九千岁”魏忠贤伺候舒坦(这个为了升官发财而自宫的死太监,波叔也讲过)。

袁崇焕没给他孝敬银子,他就把还不到40岁的袁崇焕整下台了。

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没在朋友圈点两万个赞。

袁崇焕回到广东老家赋闲没几个月,当时的天启皇帝死了,他没有儿子,只能让亲弟弟来继承皇位,那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了。

崇祯一上台,就用很高明的手段把魏忠贤干掉,在政治生涯的早期,就展现出闪闪亮的整人天赋。

于是,被魏忠贤排挤的大臣又官复原职,他们都劝崇祯召回袁崇焕。

别看明朝这些货喜欢整人,但到了老命要紧的时刻,谁才是能救国家的人,心里敞亮着呢。

第一次见崇祯,袁崇焕就很坦白地告诉崇祯,他最怕的是皇帝和朝廷不信任他,受敌人挑拨离间,特别是军队里的事不能用常理来判断,要他所有事做得滴水不漏,不可能。

唉,老袁啊,你是幼稚还是天真呢!你不知道这么说会让皇帝心里犯嘀咕吗?

但为了整个国家,他必须说。

虽千万人,吾往矣。

一开始崇祯都依他的。还赐给他大宝剑,哦,尚方宝剑,美酒、蟒袍、玉带和银子。

可话好说,事难办。碰到真要给予大力支持的节骨眼,崇祯就掉链子了。

打仗最要紧的是发军饷,没有军饷,士兵就会军心浮动,甚至造成兵变。袁崇焕还没到前线,就碰到了这种事。

宁远四个月没发工资了。为什么不发?中央财政根本不给钱,也没钱给。皇帝的私房钱倒是很多,但崇祯很抠门,最恨人家跟他要钱。

袁崇焕写奏章催朝廷拨款。这本来没什么,但袁崇焕耿直就耿直在,他直接说,请皇帝拿私房钱来发放。

崇祯就不爽了。

古代打仗,军队没粮食,士兵还有抓麻雀老鼠来充饥的,你的士兵怎么就不能学学?如果你能对待士兵像对待儿子一样,他们肯定不敢也不忍心叛变,你现在怎么搞成这样?

这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啊。

你老说自己是清官,怎么老问我要钱?现在手还伸到我口袋里来了?个个都学你,我的私房钱还不得被掏空?

越说越气,越说越觉得这袁崇焕居心不良。

东挪西借,总算把兵变安抚下去了,仗肯定没法马上就打,那就先谈判。其实清兵那边是一直都想谈判的,皇太极一直到死,都想和明朝求和,就呆在他的东北就好了。

谁知道,崇祯从来没把他们当做可以谈判的对手,而是叛乱的下属,彻底堵死了以谈判获取和平的路。

那清兵没办法啊,只能一直打一直打。没想到,越打越强,越打越有戏。就这样,最后把整个中国给拿下了。

所以说,明朝灭亡绝大部分原因是自己作死。

袁崇焕和皇太极的谈判开出的先决条件,就是让已经称帝的他除去帝号,把地位先降到明朝藩属这一级。皇太极也屁颠屁颠地答应了。本来明朝是占了便宜,但崇祯却认为你是私自议和,罪过不小。

以后袁崇焕被杀,这是最大的一条罪状。

接下来,为了整顿军纪、统一指挥,袁崇焕没请示皇帝,就先杀掉了相当于军区司令员的毛文龙。

收拾毛文龙没毛病,可你别当场就杀了啊,应该押回京城,由中央处理。这么高级别的官员,手里也有大宝剑的,你说杀就杀,还把皇帝放在眼里吗?

崇祯对此也大吃一惊,大为不满。可他那时候还得依仗袁崇焕,只能顺水推舟,做足表面功夫,嘉奖了袁崇焕,公布了毛文龙的罪状,法办了毛文龙在京城的下属。

但他对袁崇焕的怀疑、讨厌甚至憎恨,已经深深埋在心里了。

一到时候,就会抑制不住,喷涌而出。

那边皇太极又带了十几万军队来打明朝。这次他们绕开了袁崇焕镇守的东路,专打西路,一下子就快打到北京了。

崇祯急死了。

还得靠袁崇焕。千里驰援,急行军赶到北京的广渠门外,比清兵早到两天。

两军终于相遇,血战八小时。连袁崇焕都穿上盔甲亲自上阵督战,并且中箭受伤。但之前势如破竹的十几万清兵被袁崇焕的不到一万人打退十几里。

皇太极说,起兵这么多年来,从未遇到过袁崇焕这样的劲敌。

北京暂时安全了。

明朝暂时安全了。

但袁崇焕内心清楚,这场仗靠的是气势,是出其不意,其实赢得很侥幸。现在,战场背后就是京城,根本没有输的余地,更是要稳扎稳打,不能再凭运气。

所以,最好的战术就是等待来自各地的援军赶到,坚守不战,再派小分队去断清兵的粮道,让他们吃没吃的,心里还发慌,进退两难。

等援军都到了,袁崇焕一声号令,决战开始,此消彼长,内外夹击,一定可以获得胜利。

到时候,就算不能把清兵一网打尽,至少可以让他们乖乖地退回东北,十几二十年之内不敢来撩。

二战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是这样打的,结果德国被消灭了33万大军。

如果历史这样发展,那得是什么样?

可惜,这个完全合理、完全可行的策略,被崇祯硬生生地打断了。

他之前被吓破了胆,只会躲在袁崇焕背后,现在清兵被打退了,恨不得马上追上去扔两块石头。看到袁崇焕却按兵不动,忍不住烦躁起来,怎么回事啊你,给我上啊!

袁崇焕解释了好多遍,说必须等援军全到了才能进攻,现在出击只会全军覆没。

没满20岁的崇祯不高兴了,又发挥了他过于丰富的想象力:你到底有什么居心?是不是想借这个机会强迫我和清兵议和?甚至是不是想篡我的皇位?

苍天在上,袁崇焕一心想的、做的,还不都是这个国家吗?

前面说了,崇祯同学点满了整人天赋,从上到下的宣传效率很高,老百姓信他讲的故事。所有老百姓里开始有人向袁崇焕的军队扔石头,骂他们是汉奸,不肯出战,别有用心。

狡猾的皇太极利用了绝佳的时机和人心。他照搬了三国周瑜故意让蒋干盗书的离间计,让崇祯以为袁崇焕真的在和他勾结。

你以为崇祯真的那么傻?他只是相信了他愿意相信的事情。好吧,波叔承认,这就是傻的标志。

那一天,崇祯把袁崇焕召进宫中,话没说两句,就翻脸不认人,喝令手下逮捕袁崇焕。

从十二月初一被捕,到第二年八月十六行刑处死,袁崇焕在牢里呆了大半年。这段时间里,崇祯难道就没想清楚?

不,他想得很清楚,他自己也理亏。

负责监察军务的兵科给事中钱家修写了奏折说,天启年间,山海关眼看就要陷落了,谁不顾生死、不顾家庭来打保卫战?只有袁崇焕这个在福建当知县的小官,风尘仆仆去赴死,他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解救皇帝之难?

崇祯没话说,只能批复:

批览卿奏,具见忠爱。袁崇焕鞫问明白,即着前去边塞立功,另议擢用。

明明白白写着,事情一弄清楚,就让袁崇焕重新上战场。

要是崇祯理直气壮,会这么说话吗?

皇帝话都说到这份上,其实就等于承认袁崇焕无罪了。但他就是受不了袁崇焕了,就是要把袁崇焕搞死。

波叔理解不了他对袁崇焕哪儿来这么大的仇恨,只能说两人八字犯冲了。

就在这期间,袁崇焕还不顾自己的冤屈,亲自写信给已经心灰意冷、打算一走了之的下属,把他叫回来保卫北京。

做人做到这份上,绝对是对得起国家了。

387年前的今天,袁崇焕被绑上刑场。罪名是谋叛。

一个像他那样一次又一次把国家从灭亡之中拯救出来的将领,竟然被安上谋叛的罪名,历史给人们开了一个最悲凉的玩笑。

更悲凉的是,愚昧的人们接受了这个说法。刽子手还没动手,老百姓就扑上来争着咬他的肉。

他接受的是最残忍的死法:凌迟。刽子手要在他身上割下一千片肉,而且不能让他轻易死,割完之前犯人死,算刽子手输。

晚明史学家张岱的《石匮书后集》中记录了行刑过程,口味重,慎读!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侩子手争取,生噉之。侩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波叔翻译一下,大概就是说,刽子手割袁崇焕的肉,每割下一片,围观的群众就像买iPhone一样,排着队争着买,一小会儿就卖完了。然后刽子手就开始开膛破肚挖内脏,这批就不卖了,围观群众直接抢。抢到手就放嘴里咬,下烧酒,嘴角还留着袁崇焕的血,而且咬一口,骂一句。抢到袁崇焕骨头的,用工具碾碎。就这样,袁崇焕骨肉都被消灭干净,剩下一个脑袋传到各地去示众。

每每读到这一段,波叔的心都拔凉拔凉的。

顺便说一句,围观群众,这些被袁崇焕拯救了性命的围观群众,骂的是:

汉奸。

15年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吊死在煤山上。

据说袁崇焕死的那天晚上,本来是月圆之夜,竟然无月也无星。一片漆黑之中,他那颗被砍下高悬的头颅被人盗走。

那是他的一个姓佘的旧部。这位义士把袁崇焕的头颅安葬好,立下遗训,子子孙孙为袁崇焕守墓。

袁崇焕的墓就在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从那时候起,佘家十七代传人没有违背祖训,一直守在墓旁。

直到今天。

创造过无数英雄的金庸只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写过传记,那就是袁崇焕。他在《袁崇焕评传》中这样写:

袁崇焕却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气,笼盖当世,即使他的缺点,也是英雄式的惊世骇俗。他比小说中虚构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气概。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

……

那是小人物的悲剧,他们心中的悲痛,一点也不会比英雄们轻。不过小人物只是默默的忍受,英雄们却勇敢地奋战了一场,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英雄的尊严与伟烈,经过了无数时日之后,仍在后人心中激起波澜。

这,就是我们拥有过的最好的英雄。